沪苏两地共同受吴越文明熏陶,造就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。8月2日“传承文化根脉 共筑民族未来——上海闵行区·盐城盐都区庆祝新中国70周年非遗保护成果展”在江苏盐城盐都区博物馆开幕。闵行区携7个项目67件代表性作品赴盐城参展,涵盖国家级非遗项目沪谚、马桥手狮舞、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,市级项目莘庄钩针编结技艺、上海细刻,区级项目京剧名家脸谱画、古船微缩复制技艺等。
在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展区前,无论筝、二胡还是琵琶都让参观者流连忘返。筝,这件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,早在战国时期,就已经流行于北方多地,有着“仁智之器”的美称。因为历史悠久,通常人们称“筝”为“古筝”。古筝是如今最受人们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,人们都为它优雅的外观与动听的音色所吸引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古筝艺术家们共同研发的S型岳山21弦古筝,成为现代古筝的通用样式。
钩针编结技艺将莫奈、梵高等著名画家代表作变为钩针编结画,令人啧啧称奇。比如《星空》,看似画面简约,实际采用辫子针、短针、中长针、长针、长长针、阿富汗针、拉针、后退短针、虾结针、半边短针等十多种针法才完成。另一幅名画《睡莲》主打辫子针法,先用大肚纱线、眉毛线、苏子线、开司米等钩出辫子,根据需要的花型绕成小花,再进行拼接,将近30余种颜色呈现出水中倒影,利用钩针技巧表达油画本身韵味。底板采用几种颜色过渡,让参观者有一种由远及近的视感。水面上立体鲜明的花朵远看好似在飘动,若隐若现的倒影既有对油画的另一种表达,又寄托着作者结合钩针手法对艺术美的另一种追求。
闵行拥有悠久的文明史,此次参展的非遗项目都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色、都市城郊特点与海派文化特征。这些特征在盐都区的非遗项目中也有所体现。盐都区在2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全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27项,在此次联展中全部展出。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剧,省级项目盐城老虎鞋、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龙冈柳编等,以及藕粉圆制作技艺、三人花鼓、北龙港剪纸、花担舞等16个市级项目,大冈脆饼、踩高跷、葛武嫩姜片等6个区级项目。
展览由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、盐城市盐都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,将持续一个月。